您当前位置: 圣才学习网首页 > 体育类 >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 > 学习指南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学习指南

◇ 教材介绍

本书在编写研究过程中,涉及到了哲学方法论、教育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技术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也参考吸收了众多前人的研究成果与经验。无论是涉及或吸收借鉴,限于编写队伍的经验与水平,可能有用而不当、食而未化或错误之处,还请同行、学生多加批评指正。

本书主要用于全国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院系,培养体育教师的相关本科专业开设的《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校体育学方向的研究生学习参考书,还可作为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再教育的自学参考书,以及学校体育管理部门业务参考书。


本书特色:

一、结构体系上的创新。本书共分为四大篇,分别为学校体育总论、体育课程与教学、课余体育、学校体育管理。力图从第一个宏观层面,确立学校体育理论的基本范畴。在第二层面的各篇的各自章节中,既对传统稳定的基本理论内容作了新的整合、深化与开发,更补充了近几年的一批新研究成果,拓展了传统的理论研究边界。力求把学校体育放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以更开放宏观的视野把握学校体育的基本内涵与走向。

二、内容的时代性与新颖性。在各篇各章的内容中,增加了大量近几年有关学校体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吸收了近几年以博士论文为主的高层次研究成果,增加了本教材的时代感与科技含量。如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学校体育与大众传播、学校体育的功能、目标再审视、体育课程理论、体育教学原则新探、体育教学交往研究、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评价理论、大学竞技体育、体育教师研究及学校体育环境问题等。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不但丰富了本教材,而且主要在于能更贴近学校体育当前的实践,力求更有效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也为学生和研究者的后续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起点。

三、理论与应用结合。学校体育理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理论,是为指导学校体育实践服务的。本书所构建的新体系,改变了过去多种版本《学校体育学》低重心、重应用、重操作方法的特点,适当提高重心、精选教材内容,加强了概括性,在理论与应用方法的结合上偏重理论。但书中这种理论阐释尽可能丰富和鲜活,尽可能与学校体育的实践相结合,并适当加上了示例、案例及说明。

四、编写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本书编写队伍集中了国内一批学校体育研究的中青年学者,来自全国十个省市的体育院校或师范院校。他们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博士生或获得博士学位者占了95%,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大多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和研究在十年以上,有三人还有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


◇ 作者简介

周登嵩,男,汉族,中共党员,陕西省镇巴县人。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1972-1975年就读于西安体育学院,后留校任教。1978年考入北京体育学院就读研究生,1981年10月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教学研究

30余年来一直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教学与研究,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

为本专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的课程有体育科研方法、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曾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15人,现与福建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4人,已经指导毕业的硕士研究生30余人。另指导国内访问学者10余人。

 

研究成果

近五年来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科学、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等刊物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4篇,主编出版《学校体育教学探索》、《体育科研概论》、《新编体育教育学》、《学校体育学》(2004年北京市精品教材)、《学校体育学(简编本)》、《中小学体育活动指导丛书(1-5册)》、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培训教材(中高级本)等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部。已完成部委级科研项目6项,目前承担国家级与部委级科研项目5项(如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8年奥运会与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国家社科项目(2006年)"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05年)"首都体育现代化综合研究"等。)近8年来已获过部委级以上科研奖3项、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特等奖、一等奖、优秀论文奖3项、中国教育学会一等奖1项。

 

兼任社会职务

中国矿业大学、西安体育学院等8所院校兼职教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学校体育分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评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顾问。

 

小编留言:网站部分内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及相关资料。但有时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作者姓名或出处在转载之前已经丢失,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等,因而可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或出处。如果任何人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 指定院校
 
◇ 配套教辅